磚混結構由于選材方便、施工簡單、工期短、造價低等特點,多年來磚混房屋是我國當前建筑中使用最廣范的一種建筑形式;其中民用住宅建筑中約占90%以上。磚混結構多采用粘土磚和混合砂漿砌筑,通過內(nèi)外磚墻的咬砌達到具有一定整體連接性的目的。在地震設防地區(qū),多層磚混砌體房屋由于組成的基本材料和連接方式?jīng)Q定了其脆性性質,變形能力小,導致房屋的抗震性能較差;因此改善砌體結構延性,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具有極其重要意義。根據(jù)現(xiàn)行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砌體結構設計規(guī)范,結合自身設計的實踐經(jīng)驗,我認為,在多層磚混房屋抗震設計上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一、科學布局建筑平面和立面 建筑平面和立面的規(guī)整性是整個結構設計中一個十分基礎、重要的內(nèi)容。抗震設計中,建筑平面、立面宜盡可能簡潔、規(guī)則,結構質量中心與剛度中心相一致。對于結構平面布置不規(guī)則的房屋質心與剛度中心往往不容易重合,在地震作用下會產(chǎn)生扭轉效應,大大加劇地震的破壞力度;對體型不規(guī)則的房屋應注意偏離結構剛心遠端墻段的抗震驗算。建筑立面應避免頭重腳輕,房屋重心盡可能降低,避免采用
老板給的第一個項目七層磚混結構進行抗震演算天呀,大片大片的紅色怎么辦呀???一般調整的方法有那些,還請前輩指點指點!?。?/p>
論文簡介:磚混結構房屋抗震概念設計,為同類型的設計提供參考。 投稿網(wǎng)友:zhou123470123470 上傳時間: 2013-08-13
五、適當增加墻體面積與合理提高砂漿強度 歷次震害表明,多層磚混房屋的抗震能力與墻體面積大小及砂漿強度等級高低成正比,提高墻體面積、砂漿強度等級能有效地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是減輕震害的有效途徑之一。在6層磚混房屋的抗震驗算中,上面幾層的地震作用較小,容易滿足抗震承載力的要求,而底部一、二兩特別是第一層的地震作用力較大,是薄弱層,往往不容易滿足要求;但若改變部分墻體的承載面積或適當提高砂漿的強度等級,如將部分240mm寬的承重墻改為360mm寬的墻,或將砂漿強度等級由M5體高到M10,則在抗震結果中顯示滿足抗震要求??梢娫谶M行6層磚混房屋的抗
論文簡介:就基于性能的建筑結構抗震設計的幾個關鍵環(huán)節(jié)進行了討論,給出了結構整體設計的總框圖及設計中各關鍵環(huán)節(jié)的子框圖,較為清晰地展現(xiàn)了基于性能的建筑結構抗震設計的基本過程。 投稿網(wǎng)友:wukangzhen 上傳時間: 2013-08-28
磚混結構有哪些設計要求? (1)在墻下條基寬度較寬(大于2米,部分地區(qū)可能更窄)或地基不均勻及地基較軟時宜采用柔性基礎。應考慮節(jié)點處基礎底面積雙向重復使用的不利因素,適當加寬基礎。 (2)當基礎上留洞、首層開大洞的洞口寬度大于洞底至基底高度時,如要考慮洞口范圍內(nèi)地基的承載力,洞口下基礎應做暗梁。或將基礎局部降低。 (3)素混凝土基礎下不必做墊層,但其內(nèi)有暗梁時應注明底部鋼筋保護層厚為70,或做墊層。地下水位較高時或冬季施工時,不得做灰土基礎。剛性基礎一般300厚。 (4)建筑地段較好,基礎埋深大于3米時,應建議甲方做地下室。地下室底板,當?shù)鼗休d力滿足設計要求時,可不再外伸。地下室內(nèi)墻可采用磚墻,外墻宜用混凝土墻。每隔30~40米設一后澆帶,并注明兩個月后用微膨脹混凝土澆注。不應設局部地下室,且地下室應有相同的埋深。地下室頂板應考慮施工時材料堆積荷載。 (5)地面以下墻體如被管溝消弱較多,應考慮抗震的不利影響,地下墻體宜加厚。 (6)抗震縫、伸縮縫在地面以下可不設縫。但沉降縫兩
[分享]砌體結構抗震設計
鋼材基本屬于各向同性的均質材料,且質輕高強、延性好,是一種很適合于建筑抗震結構的材料,在地震作用下,高層鋼結構房屋由于鋼材材質均勻,強度易于保證,所以結構的可靠性大;輕質高強的特點使得鋼結構房屋的自重輕,從而所受地震作用減??;良好的延性使結構在很大的變形下仍不致倒塌,從而保證結構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但是,鋼結構房屋如果設計和制造不當,在地震作用下,可能發(fā)生構件的失穩(wěn)和材料的脆性破壞或連接破壞,使鋼材的性能得不到充分發(fā)揮,造成災難性后果。因此高層鋼結構房屋的抗震設計就顯得非常重要和必要。
磚混結構房屋在我國中小城市和村鎮(zhèn)的民用住宅占有較大的比例,磚混結構具有采光通風良好、保溫隔熱層比高層住宅薄、無電梯使用費和維修費、造價低廉的優(yōu)點。 磚混結構房屋在抗震方面,磚砌體和預制樓板存在著整體性較差的缺陷,如遇大震存在著非常大的安全隱患。為了減輕地震帶來的危害,除了按抗震規(guī)范要求設計施工,建議在+-0.000m標高位置設一道把基礎與主體分開的隔離層,起隔離緩沖作用,以減輕震害。 現(xiàn)在的木門,大部分采用無門框制作,室內(nèi)地坪做成后,包門框安門扇;防盜門也可以地坪做完后安裝。地圈梁上標高由原來的-0.060m提高到+-0.000標高的位置。不論有無地下室,隔離層都設在+-0.000位置。 隔離層的材料,本人從2008年5.12大地震就在選擇,即要考慮隔離,也要考慮材料的耐久性和防水性,感到工程造價的增高,村鎮(zhèn)人民生活水平能否承擔?,F(xiàn)在建議采用廢輪胎制作的加化纖絲隔離層,即起到隔離作用,又防水耐久,節(jié)約能源,廢物利用,降低造價。隔離層的尺寸、形狀:單件長1000mm,寬220mm,厚度2mm,上面和下面中間各伸出長1000mm,高10mm,厚度2m
高層結構抗風與抗震設計
通過對某磚混結構加層改造的設計實踐,介紹了加層改造的方法,分析了在加層改造過程中需解決的問題。主要包括地基及基礎的處理,墻體抗壓、抗震驗算,節(jié)點連接處理,如何保證新結構與原結構連接的整體性,樓梯間處理,構造柱的連接等,并提出了結構加層對施工技術的要求。給出一些具體的構造大樣,供工程設計參考。關鍵詞: 直接加層法;砌體結構; 基礎; 樓面; 屋面; 構造柱
女兒墻抗震計算中,M<=ftmW/yRE,其中截面抵抗矩改如何計算,W=1/6bh2,我是取單位長度為1m的墻體作為計算對象,墻厚為0.2m所以我認為墻截面b=1m,h=0.2m,M<=240*1/150/0.75=2.13KNM,但是這樣算下來很小。如果出問題估計就是出在這里了。
建筑結構基于性能的抗震設計
簡介:磚混結構由于選材方便、施工簡單、工期短、造價低等特點,多年來磚混房屋是我國當前建筑中使用最廣范的一種建筑形式;其中民用住宅建筑中約占90% 以上。磚混結構多采用粘土磚和混合砂漿砌筑,通過內(nèi)外磚墻的咬砌達到具有一定整體連接性的目的。在地震設防地區(qū),多層磚混砌體房屋由于組成的基本材料和連接方式?jīng)Q定了其脆性性質,變形能力小,導致房屋的抗震性能較差;因此改善砌體結構延性,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具有極其重要意義。根據(jù)現(xiàn)行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砌體結構設計規(guī)范,結合自身設計的實踐經(jīng)驗,我認為,在多層磚混房屋抗震設計上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關鍵字:多層磚混結構房屋 抗震設計 一、科學布局建筑平面和立面 建筑平面和立面的規(guī)整性是整個結構設計中一個十分基礎、重要的內(nèi)容。抗震設計中,建筑平面、立面宜盡可能簡潔、規(guī)則,結構質量中心與剛度中心相一致。對于結構平面布置不規(guī)則的房屋質心與剛度中心往往不容易重合,在地震作用下會產(chǎn)生扭轉效應,大大加劇地震的破壞力度;對體型不規(guī)則的房屋應注意偏離結構剛心遠端墻段的抗震驗算。建筑立面應避免頭重腳輕,房屋重心盡可能降低,避免采用錯落
磚混結構抗震設計需要注意的問題1 前言我國位于四川西部的南北地震構造帶,其地震的頻度高、強度大。我國大陸地震活動目前正處于本世紀以來的第五個活躍期。四川已經(jīng)缺震7級以上地震近23年,缺震6級以上地震近10年。目前,四川的地震形勢十分嚴峻。 地震造成人民生命財產(chǎn)損失的主要原因,是由地震引起的建筑物(絕大部分是磚房)和工程設施的破壞,以及次生災害。國內(nèi)外歷次地震的經(jīng)驗告訴我們:抓好抗震設防地區(qū)建設工程的抗震設計,是減輕未來地震災害損失最積極、最有效和最根本的措施。據(jù)文獻[4]記載,全國城鎮(zhèn)民用建筑中以磚砌體作為墻體材料的占90%以上;據(jù)有關部門近兩年對四川省的16個城鎮(zhèn)各類公建房屋統(tǒng)計顯示,多層磚房(含底框磚房)所占(面積)比例達89%;筠連縣城的這類房屋,預計所占比例在90%以上。所以,磚房是我國房屋建筑的主體。同時,磚房在歷次地震中的震害又是嚴重的。據(jù)對1976年我國唐山7.8級地震震害統(tǒng)計,磚房是100%破壞,其中85%以上倒塌。磚房之所以地震破壞比例如此大,主要原因是磚砌體是一種脆性結構,其抗拉和抗剪能力均低,在強烈地震作用下,磚結構易于發(fā)生
圖紙簡介: 該工程為某地二層磚混結構校舍抗震加固設計施工圖,圖紙內(nèi)容包含:結構加固設計說明,一層墻體加固平面圖,二層墻體加固平面圖,二層預制樓板加固平面圖,結構構造大樣圖等。 投稿網(wǎng)友: ahxclyj 上傳時間: 2014-07
上傳些結構抗震性能設計的探索資料,相關視頻在MIDAS網(wǎng)站下載...
第一篇一、建筑結構抗震目標與設計在建筑結構的實際抗震設計中應堅持“小震無影響、中震可維修、大震不傾倒”的目標,為實現(xiàn)這一目標,主要實施兩階段設計,在第一階段中,參照小震出現(xiàn)時的作用效果、負載效應,科學計算結構構件負載能力以及形變程度,在第二階段設計中,參照出現(xiàn)次數(shù)較少的地震作用效果,科計算建筑結構的形變程度。二、地震災害中建筑結構的損害位置眾所周知,地震具有一定的突發(fā)性和復雜性,這要求建筑結構應具備一定的彈性形變程度,以免在地震中被損壞或者傾倒,若想實現(xiàn)此項目標,存在一定的難度,但合理的抗震設計可降低損壞程度,這是因為將地震產(chǎn)生的能量經(jīng)由彈性形變進行消耗,因此,在抗震設計中應著重增強建筑結構的形變程度、能量損耗效應和抗震性。(一)各層結構強度較弱樓層。在鋼筋混凝土結構中,如若框架結構設計不一致,將會存在結構強度較弱的樓層,一旦遭遇地震,高樓層首先受到損害,形變程度較大,從最初
摘 要:建筑結構抗震設計一直是結構工程師們設計工作的重點,本文從抗震設計角度指出建筑結構抗震設計的必要性和建筑結構抗震概念設計的含義,指出在建筑結構抗震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可供參考的防范措施。 關鍵詞:建筑結構;結構設計;抗震 一、建筑結構抗震設計的必要性 地震是地殼運動在某些階段發(fā)生急劇變化時的一種自然現(xiàn)象。據(jù)統(tǒng)計,全世界每年發(fā)生的地震約達500萬次,其中絕大多數(shù)地震由于發(fā)生在地球深處或者它所釋放的能量小而人們難以感覺到;而人們感覺到的地震,也即有感地震,僅占總量的1%左右;能造成災害的強烈地震則為數(shù)更少,平均每年十幾起。然而,就是這些每年為數(shù)不多的地震,卻給人們帶來了無可挽回的巨大經(jīng)濟損失和觸目驚心的人身傷亡事故。據(jù)有關方面對世界上130次傷亡巨大的地震震害資料所做的統(tǒng)計表明,95%以上的傷亡是因為無抗震能力或抗震能力低的建筑物倒塌而造成的。典型的例子如1920年12月16日寧夏海源地震,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地震,1995年1月17日
本帖最后由 建筑結構協(xié)會 于 2014-6-18 16:48 編輯 (1)短肢剪力墻是指墻肢截面高度與厚度之比為5~8的剪力墻; (2)高層建筑結構不應采用全部短肢剪力墻的剪力墻結構; (3)短肢剪力墻較多時,應布置筒體(或一般剪力墻),形成短肢剪力墻與筒體(或一般剪力墻)共同抵抗水平力的剪力墻結構。 短肢剪力墻的界定方法 規(guī)程相關規(guī)定:《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第7.1.2條規(guī)定了高層建筑結構不應采用全部短肢剪力墻的剪力墻結構。短肢剪力墻較多時,應布置筒體(或一般剪力墻),形成短肢剪力墻與筒體(或一般剪力墻)共同抵抗水平力的剪力墻結構,并且應符合一系列規(guī)定。第7.1.3條規(guī)定了B級高度高層建筑和9度抗震設計的A級高度高層建筑,不應采用第7.1.2條規(guī)定的具有較多短肢剪力墻的剪力墻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