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展脈沖功率技術研究中,對氣體放電、火花開關擊穿特性等內容進行了許多實驗與理論研究工作,并在這些領域積累了許多資料。在火花開關擊穿特性研究中,我們已證明間隙擊穿與電極特性、觸發(fā)脈沖波形和極性、氣體種類與壓力、外回路系統(tǒng)等有密切的關系。主電極電壓有正負極性之分,觸發(fā)電壓也有正負極之分。因此它們之間將有四種可能組合的運行方式。實驗證明,只有當主間隙電極電壓為負極性,而觸發(fā)電壓為正極性組合的運行方式時,才得到最佳輸出特性。即可以得到最低的擊穿電壓、最小的擊穿時延現(xiàn)分散性,最寬的運行電壓調節(jié)范圍。對于主間隙電壓為正極性、觸發(fā)電壓為負極性的組合方式,只能得到較次的輸出特性。把這些實驗與理論的結果應用到改善避雷針的特性上,就成為我們提出高效避雷針的物理基礎之一。提前放電避雷針的另一個物理基礎,就是充分利用針尖附近具有一定電導率的空間電荷區(qū)域作為觸發(fā)脈沖電壓的自由傳播區(qū),以獲得脈沖電場的疊加效應,使針尖發(fā)出的流柱式電暈放電能夠更好地向間隙處發(fā)展,使間隙電場不斷獲得增強,最后,以低得多的電壓擊穿間隙,這意味著這種效應更容易使避雷針受雷。第三
避雷針由針頭(接閃器)、引流體和接地體三部分組成。其作用原理是直接將雷電吸引到避雷針自身上來,并將雷電流經過良導體安全的引入大地,利用接地裝置使雷電壓幅值降到最低,達到保護設備的目的。單只避雷針的保護范圍是以其針頭為頂點的錐形空間。變電站采用多針聯(lián)合保護,在設備區(qū)上空組成了一個防雷擊屏障傘,將雷電流安全的引入大地,使運行中的設備免遭雷害。
常規(guī)防雷電可分為防直擊雷電、防感應雷電和綜合性防雷電。防直擊雷電的避雷裝置一般由三部分組成,即接閃器、引下線和接地體;接閃器又分為避雷針、避雷線、避雷帶、避雷網。以避雷針作為接閃器的防雷電原理是:避雷針通過導線接入地下,與地面形成等電位差,利用自身的高度,使電場強度增加到極限值的雷電云電場發(fā)生畸變,開始電離并下行先導放電;避雷針在強電場作用下產生尖端放電,形成向上先導放電;兩者會合形成雷電通路,隨之瀉入大地,達到避雷效果。實際上,避雷針是引雷針,可將周圍的雷電引來并提前放電,將雷電電流通過自身的接地導體傳向地面,避免保護對象直接遭雷擊。通俗的解釋就是:避雷針的作用像雨傘為人們遮雨一樣,覆蓋著它一定范圍內的建筑設施,一旦有雷電進入到了這個傘狀的范圍,雷電就會被避雷針吸引過來,再通過本體泄人大地,從而使傘狀以下的建筑不被雷擊。避雷針之外還有避雷線,它是通過防護對象的制高點向另外制高點或地面接引金屬線的防雷電,它的防護作用等同于在弧垂上每一點都是一根等高的避雷針。后來發(fā)展了避
電動升降避雷針的防雷原理可以清晰地歸納如下:
請教各位大俠,我公司的生產模式是連續(xù)的,尤其是在下雨天不能停電,由于本地天氣經常發(fā)生閃電,所以請問有沒有關于大面積設立避雷針的方案和實施方法。
避雷針的組成和作用原理及保護范圍各是什么? 答:避雷針由針頭(接閃器)、引流體和接地體三部分組成。其作用原理是直接將雷電吸引到避雷針自身上來,并將雷電流經過良導體安全的引入大地,利用接地裝置使雷電壓幅值降到最低,達到保護設備的目的。單只避雷針的保護范圍是以其針頭為頂點的錐形空間。變電站采用多針聯(lián)合保護,在設備區(qū)上空組成了一個防雷擊屏障傘,將雷電流安全的引入大地,使運行中的設備免遭雷害。
二類防雷中的針塔也要算是獨立避雷針嗎?它的接地也要與其它接地獨立分開嗎?我覺得二類,三類防雷中的避雷針塔應該可以與其它接地共用接地裝置。大家如何理解呢?請說說各位的理解啊
我公司新建一35變電站,避雷針和35kv進線架空線路距離不到五米。是不是符合工程規(guī)范的要求,為此請教各位老師。最好給出依據,先謝謝了。還有35kv雙回同塔線路,一回運行另一回檢修。實際有過這樣的操作,但是沒有找到有說服力的依據,也請指點迷津。再一次謝謝!
請教一棟樓65米,地面最長距離五59米,頂面48米。避雷針安裝在山墻一側,請問要多高的避雷針??我按配電設計手冊上得計算方法卻怎么也算不出來,可能是我還沒有理解透,請指點一下?。?!
我是一個剛入行的新手,求助各位前輩獨立避雷針的算法~~~~領求教30和35米獨立避雷針能保護多大的范圍呢?高20米寬10米的氣罐
我記得非常清楚是第中距離,當時還想會有人按空氣中距離做應該是0.3R,而不是02.R+0.1H 如果是空氣中距離,答案不會是3M,這個距離不會少于5M
避雷針的保護范圍有哪幾種計算方法,電工之家就避雷針保護范圍常用的這幾種計算方法整理于此,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目前世界各國關于避雷針保護范圍的計算公式在形式上各有不同,大體上有如下幾種計算方法: 1、折線法:即單一避雷針的保護范圍為一折線圓錐體。 2、曲線法:即單支避雷針的保護范圍為一曲線錐體。 3、直線法:是以避雷針的針尖為頂點作一俯角來確定,有爆炸危險的建筑物用45°角,對一般建筑物采用60°角,實質上保護范圍為一直線圓錐體。 自1983年起,我國正式制定了自己的防雷規(guī)范。目前我國建筑防雷規(guī)范GB50057-94也采納了國際電工委員(IEC)推薦的“滾球法”作為避雷針保護范圍的計算方法。 避雷針保護范圍的計算方法中說:常用避雷針(這里僅指單針)保護范圍的計算方法主要有折線法和滾球法,為此,就“折線法”和“滾球法”的計算進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討,得出:“折線法”的主要
大部分裝修新房的人都是小白,而裝修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知識比較多,有的東西就是中看不中用,所以這些方面一定注意 今天小筑收集了些資料,希望能給大家參考一下,千萬別再浪費錢了 還想了解什么裝修知識,可以評論區(qū)留言告訴我哦
法國杜爾梅森“ESE2500”避雷針的工作原理是產生更快的上行先導!請問這種無源避雷針是怎么產生更快的上行先導的?謝謝!
各位幫幫忙,我要寫課題(剛畢業(yè)參加工作),有避雷針設計安裝方面的詳細資料或論文就發(fā)給我.感激不盡!Email: zyt2370075@tom.com QQ: 308144293
這個是鍋爐的煙囪,比房子高3m左右,附近30m內它最高,30m外有個建筑,總高約22m。
我們廠有108米的高塔,塔為圓柱形,圓的直徑為19米,擬安裝四根避雷針,請問針高為多少較為合適?針的材料有無特殊要求,針的接地連接有什么要求沒有?謝謝
關于避雷針保護范圍的問題有一高層建筑,屋面(78.7m*24.7m)標高+99.5米,四個角有鋼結構的小平臺(6 m*4m),設計是-40*4鍍鋅扁鋼暗敷避雷帶,沿四角屋檐敷設,屋面上按10*10的網格布置,在屋檐和女兒墻部分設置避雷針,L=30cm,12的鍍鋅圓鋼,2-3米距離敷設。以上為原設計,中歸中距,可以說是比較普遍的做法。后來業(yè)主提出由于四個小平臺較高,能否保護99.5m屋面,進而取消屋面部分避雷帶設置呢?我按要求去計算,結果錯了,我知道手冊和規(guī)范不可能同時錯,那么即使我算錯了,可是具體錯在那里,我高不明白,希望大家予以指正。 問題一:避雷針保護范圍計算公式有什么要求或適用范圍嗎?我用天正來復核,結果三維顯示出錯,屋面部分始終在保護之外。后來改用工業(yè)與民用配電設計手冊附帶的軟件計算, 二級防雷 滾球半徑hr=45m,被保護物高度hx=99.5m,避雷針高度h=104.6m,一計算,顯示“數據輸入不合理,可能避雷針高度太大或滾球半徑太小”,我覺得莫名其妙,于是去查公式,手冊上單避雷針保護范圍公式如下:H<hr,
我目前遇到一個110KV變電站的設計,其中設計將1基25米獨立避雷針擺放在進站道路側,雖然其地網與全站接地網的距離滿足3米的距離,但是獨立避雷針的接地極正在道路正下方,不符合距離人行道路不得小于3米的規(guī)定,現(xiàn)設計同意道路采取卵石土和瀝青混領土的處理措施,但是我記得好像有一個雷擊是獨立避雷針的安全區(qū)域是8米以上的安全規(guī)程規(guī)定,不知哪位仁兄手頭有這種規(guī)程,麻煩提供一下文號或電子版!
一防爆工業(yè)廠房,屋頂有罐,罐內為可燃氣體,要求按一類建筑做避雷針,長26米,寬15米,高13米,根據滾球法計算,在建筑兩邊距離3米處各放置一個避雷針,若避雷針高30米,設計參數為h=30m,hr=30m,在兩避雷針連線中點處保護的最低高度hx=14m,這樣能滿足要求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