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個技術問題,我這兒有個很小的框架,因為上下層高相差較大,底層6m,上部都是3.6m側向剛度比算不過,試來試去只有收截面最管用,但是現(xiàn)在有個問題,收截面的話一次性要從600x600收到400x400,一共就是四層的房子,一共幾千個平方,算倒是算過了,位移角和受剪承載力以及剪重比剛重比都沒有問題,側向剛度比差一點點,問題不大,從指標上看沒什么問題了,想問實際情況這樣的問題大不大畢竟一次性收截面很多
本人現(xiàn)在做一套六層的全框架結構(非抗震)但是外墻樓梯角部兩個框架柱子在樓層縱向不能用梁直接拉結因為樓梯平臺是挑出去的 這樣在樓層位置只能用挑梁拉結還有就是梯梁和平臺梁拉結請問這樣可行??急需得到各位的指教謝謝先了
六層鋼框架結構,框架梁相對底層柱線剛度為0.2,,柱子相對線剛度為1.25,其之比大于5合理嗎,注意是柱子的遠大于梁,而不是梁大于柱。小弟畢業(yè)設計的疑問,希望各位先輩開導
多層框架結構,2層地下室,嵌固端在1層地下室頂板,模型中布置了兩跨范圍的車庫剛度比就超限了,不布車庫時結果沒問題,這是怎么回事,不是應該布上車庫更有利嗎?
請教誰知道關于框架的一層柱子的抗側移剛度小于二層柱子的70%該怎么辦, 我的二層柱子高3.6米,一層的層高4.2米,再加上室內(nèi)外高差0.75米和基礎上高2.1米,那么一層的柱子高就是6.05米. 結果算出來抗側移剛度就太小了.哪位大蝦可以指點指點
剛做一底框結構,一層底框,地下一層地下室,上托五層,剛度計算時是否應考慮框架柱作用,若考慮剪力墻布置很少,剛度比就超限了同志們有同感嗎?
框架結構梁、柱線剛度比過大時,對結構設計是否不利?記得以前看書的時候,曾經(jīng)提到梁、柱的線剛度比易接近,這樣才能滿足梁柱節(jié)點為剛結的要求;若它們的比值很大的話,應當如何處理呢?或者說設計時應該注意那些方面?非常期待高手能指點一二,萬分感謝?。?!
在算橫向剛度時,一品框架是橫向還是豎向的,還是都可以,比如軸線為1-10,A-D。下面說法對么:邊框架邊柱為A-1,A-10,D-1,D-10邊框架中柱為A-2到A-9和D-2到D-9中框架邊柱為B-1,B-10,C-1,C-10中框架中柱為B-2到B-9和C-2到C-9另外,若建筑是個躺著的L形,在計算橫向側移剛度時候,橫著的長的一字型與邊上豎著的短的一字型交叉部分的框架,還有豎著的那部分框架怎么計算。 因為參考很多計算書中都是一字型的,所以不知道L形的怎么算,還是每個梁和柱的剛度都要算?就是有的梁和柱不知道怎么分類,我一字型部分是三跨,倒過來的部分是兩跨,那算橫向側移時倒過來的部分的橫梁是和一字型那邊的橫梁垂直的還是平行的?還有有的邊框架立面也有中框中柱什么的,就是交叉的地方,所以概念比較模糊,不會算,求解答~~~
1.網(wǎng)架結構是否可以將下部支承框架和上部網(wǎng)架分開計算,什么時候必須要整體分析?2.分開計算時,下部框架的屋面如何模擬,我設板厚0,可以采用剛性樓板假定嗎,還是彈性板3,但是我試算了二者的結果還是可以說完全不同。具體怎么處理請大神指教
提高框架-核心筒結構抗扭剛度
 
最近在看林同炎老先生的《結構概念與體系》中的第三章第四節(jié)框架式空間結構部分,其中提到:在真正的框架結構中,框架作用程度主要由梁柱剛度比決定的。如果單柱剛度比梁剛度大,則大部分傾覆力矩將由每個柱的抗彎作用來承擔。如果梁的剛度更大些,則柱內(nèi)的彎矩要減小,而成對軸力將分擔大部分傾覆力矩,這樣,抗彎作用將由獨立的柱受彎轉(zhuǎn)為整個框架受彎,獨立柱的抗彎力臂很小,而成對柱形成的框架力臂則很大,這就要求柱子之間的梁要相對地比較剛勁才行。當梁與柱剛度比為大于4:1時,可認為完全框架作用。 附圖是對安全框架作用的解釋 仔細推敲,確實如此!但卻很容易讓人想起之前在抗震理論中學到的“強柱弱梁”的梁鉸機制,這樣一來,二者相矛盾。這該怎么解釋?而在實際的結構設計中如何處理兩者的關系?難道是我對完全框架作用與強柱弱梁兩者的概念理解不夠嗎?不知道各位有沒有跟我同樣的困惑?
 
最近在看林同炎老先生的《結構概念與體系》中的第三章第四節(jié)框架式空間結構部分,其中提到:在真正的框架結構中,框架作用程度主要由梁柱剛度比決定的。如果單柱剛度比梁剛度大,則大部分傾覆力矩將由每個柱的抗彎作用來承擔。如果梁的剛度更大些,則柱內(nèi)的彎矩要減小,而成對軸力將分擔大部分傾覆力矩,這樣,抗彎作用將由獨立的柱受彎轉(zhuǎn)為整個框架受彎,獨立柱的抗彎力臂很小,而成對柱形成的框架力臂則很大,這就要求柱子之間的梁要相對地比較剛勁才行。當梁與柱剛度比為大于4:1時,可認為完全框架作用。附圖是對安全框架作用的解釋仔細推敲,確實如此!但卻很容易讓人想起之前在抗震理論中學到的“強柱弱梁”的梁鉸機制,這樣一來,二者相矛盾。這該怎么解釋?而在實際的結構設計中如何處理兩者的關系?難道是我對完全框架作用與強柱弱梁兩者的概念理解不夠嗎?不知道各位有沒有跟我同樣的困惑?
論文簡介:提出了一種基于撓度法的節(jié)點剛度測試新方法。這種方法從節(jié)點剛度的基本定義出發(fā), 認為梁上某點測得的撓度值實際上是由兩部分組成的, 一是因梁的理想彈性彎曲產(chǎn)生的, 二是因節(jié)點域變形導致梁發(fā)生轉(zhuǎn)動而產(chǎn)生的。 投稿網(wǎng)友:hgzjw007 上傳時間:
提高框架核心筒抗扭剛度幾點措施.
想問大家一個問題,就是經(jīng)常可以看到很多的橋梁或者水閘啟閉室下面的框架結構,其一個平面通常設置了聯(lián)系梁,剛度很大,而另一個平面則沒有,而且兩根柱子還是并排的,這就導致了一個問題,就是一個平面的剛度很大,而另一個平面的剛度很小,但眾所周知,結構的穩(wěn)定是由剛度弱的那個平面所控制的,這樣,就使得這種結構布置并不合理,但是這種結構又隨處可見,請問為什么?
六層純框架混凝土廠房,柱距在7~8m左右,建筑總高23m,底層層高6m,其余各層為3m,有圍護墻,每往上一層就會局部抽柱,建設地在內(nèi)蒙古,風壓0.55,地震裂度7(0.15),環(huán)境類別三類,我采用梁柱板C35,保護層:梁柱40,板35。在建筑結構總信息里為什么剪切剛度和側移剛度總是不過?是因為每層抽程序認為是不規(guī)則建筑的關系么?請教.....需要怎么調(diào)整,謝謝 Floor No. 1 Tower No. 1 Xstif= 24.0441(m) Ystif= 12.4682(m) Alf = 45.0000(Degree) Xmass= 25.1588(m) Ymass= 13.6729(m) Gmass(活荷折減)= 1260.2500( 1164.3606)(t) Eex = 0.0792 Eey = 0.0856 Ratx = 1.0000 Raty = 1.0000 Ratx1= 0.4283 Raty1= 0.4096 薄弱層地震剪力放大系數(shù)= 1.25
首先,一般框架結構會使結構的剛度增加,從而導致周期減小,使得地震作用增加。在PKPM建模中,一般并沒有建入填充墻,而是考慮結構的周期折減,從而考慮上面所述的影響。但是在考慮結構受扭作用時,會計算質(zhì)量的剛心和質(zhì)心,在計算剛心的時候,PKPM中并沒有建入填充墻模型,所以并沒有考慮填充墻的剛度對剛心的影響。請問這樣計算出來的剛心是不是不合理???
在計算無側移框架柱計算長度時,用到梁柱線剛度比(求計算長度系數(shù)μ)。其中梁柱線剛度EI/L中L用的是梁柱端點間距離。我印象中線剛度計算中的L應該是計算長度。那么最終柱的線剛度是不是應該=EI/(μL)? 線剛度=EI/計算長度?